KO痛症|40歲打工仔久站傷踝管神經痛徹難眠 物理治療師教3個復康運動

都市病

撰文: 吳霆俊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9 17:55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9 17:55

分享:

分享:

內側腳踝疼痛,甚至麻痺無力蔓延至足底及腳趾,有機會患上踝管症。(iStock圖片)

因運動劇烈常跑跳,或因工作需長時間站立,均有機會患上踝管症候群。起初內側腳腕不時疼痛,若忽視徵狀使病情惡化,更有機會連帶令足底、腳趾麻痺無力!究竟此症成因及徵狀為何,又該如何治療和預防?交由物理治療師講解。

拆解3大高危族群

註冊物理治療師陳加軒(Albert)指,踝管症候群患者因脛後神經經過內踝後方的通道時受壓,繼而誘發疼痛或麻痺等徵狀。初期病人內側腳腕或感間歇性疼痛和灼熱,若由腱鞘炎引致,也有機會變得腫脹。假如再穿過緊的鞋子,受外力壓迫下疼痛亦會加劇。誘發此症的3大高危因素如下:

  • 炎症

踝管空間狹窄,若肌腱或腱鞘發炎會壓迫神經綫。當神經綫壓迫過久,就會誘發痛症。常跑跳的運動員或因工作需久站者,因容易勞損均為高危族群。

註冊物理治療師陳加軒指常跑跳的運動員、扁平足患者、常久站或過胖的人士,均是踝管症候群的高危族群,臨床上留意到患者多為40歲後的中年人士。(曾耀輝攝)

  • 結構性問題

若腳腕曾扭傷或骨折,使踝管附近的骨頭變形,或令踝管空間變得更狹窄,增加壓迫神經綫的風險。另一方面,扁平足患者因足弓下陷,缺乏足夠承托的足弓亦會加劇擠壓踝管,更易患上此症。

  • 體重

體重過重者,更易壓迫到踝管內的神經綫。而過胖者更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,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神經病變,因而患上踝管症候群。

4旬病人傷及神經深夜痛醒

若忽視徵狀使病情惡化,有機會傷及踝管附近的神經綫,使腳趾、腳跟位置出現如被針刺、蟻咬般的麻痺感。而因神經受壓迫,足底肌肉也會開始萎縮,病人或覺腳板、腳趾變得無力。Albert解釋:「視乎(神經綫)被壓迫的程度,有機會快至一個月已惡化至出現麻痺感,嚴重的話連睡覺也會痺醒、痛醒,全天候24小時也有不適感。」

若當日運動量大、站立時間太長,晚上休息時就更加痺痛。有年過40的扁平足患者就因工作需長時間站立,鞋子亦過緊,病情嚴重至傷及神經,每日疼痛難耐,更痺痛至難以入眠。

物理治療師可透過影像超聲波檢查病人踝管神經綫有否異常,及肌腱有否發炎甚至積水,以診斷是否患上此症。(曾耀輝攝)

物理治療師可透過影像超聲波檢查病人踝管神經綫有否異常,及肌腱有否發炎甚至積水,以診斷是否患上此症。病人亦可在家自行檢查,將腳腕向上曲,輕拍內側腳踝,若感刺痛不適,甚至腳趾、足底有麻痺感,均有機會患上踝管症候群。

按摩針灸復康運動三管齊下

一旦確診,物理治療師的治療方案包括手法治療、針灸及復康運動。手法治療以按摩小腿周邊肌肉放鬆為主,針灸則可促進血液循環、刺激身體修復機制,降低神經敏感度。若病人有肌腱發炎的問題如腱鞘炎,則會針刺患處肌肉。

物理治療師亦會教授一些在家復康運動,治療期間病人宜暫時停止劇烈運動,避免久站,一般治療4至6星期便可康復。中年患者或因新陳代謝較慢、過重或患糖尿病前期,康復時間最長可達3至6個月。

3招復康運動

放鬆小腿肌肉(曾耀輝攝)

1. 放鬆小腿肌肉

做法:將滾筒放於痛腳小腿下,前後來回滾動,每日做1分鐘。
功效:深層放鬆小腿肌筋膜,減輕內側腳踝的張力,紓緩踝管被壓迫的情況。

神經滑動運動(曾耀輝攝)

2. 神經滑動運動

做法:平躺於地上,雙手抱住痛腳小腿並舉起,腳掌往外伸展。可每日做3組,每組10至20下。
功效:促進踝管神經的血液循環,加速修復與癒合。

強化足底肌肉(曾耀輝攝)

3. 強化足底肌肉

做法:收緊腳趾,使力撑起足弓肌肉,維持5秒為1下。8至10下為一組,可每日做2組;扁平足人士或感腳底酸軟及疲勞。
功效:強化足底小肌肉以支撑足弓,減低踝管壓力。

預防貼士

  • 站立時雙腳力量平均分布
  • 避免久站,站立約40分鐘便需要休息
  • 避免穿過緊的鞋
  • 扁平足患者可使用能支撑足弓的鞋墊,並持之以恆訓練足底肌肉,足底肌肉經強化後可不使用鞋墊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